新冠肺炎的横行,波及了无数无辜的生命。在这场战“疫”中,有人坚守,有人迷茫;有人勇敢,有人恐慌;有人痛苦,有人隐忍。在这场战役中,华师开展了学术战役,贡献了华师人的一份力量。在疫情取得阶段性胜利的时刻,我们不禁要思考接下来的发展该如何进行。而对于将来的方向,或许我们应该从生命本身开始思考。
1给生命以敬畏,给教育以生命
生命是每个人生来就拥有的资本与权利,有人视之若珍宝也有人视之若草芥,更有某些人视自己的生命若珍宝,而视他人的生命若草芥。不珍惜他人的生命会引发犯罪,危及他人的生命安全;而不珍惜其它自然生命就会带来环境的恶化,从而最终威胁到全人类的生命。温室效应、蓝藻水华、非典、新型冠状病毒等等都是人类与自然之间出现了不和谐,是人类不重视其它自然生命的结果。人类了解和学习自然不应该是为了战胜自然,而是更好的与自然一起和谐发展。我们有必要审慎思考生命的意义,传递积极的生命观。生命必须得到敬畏,不论是你自己的,还是他人的;不论是人类的,还是其他物种的。
不单是每个自然人拥有生命,每一个有机的组织结构也都拥有生命。若是没有鲜活的生命力,一个组织必将不会长远。因此,我们应该给教育以生命,让教育事业鲜活起来。生命的特征在于新陈代谢,在于生生不息的传承。我们的教育应该随时注意注入新的活力,“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给新的教学理论和思想更多的空间,给新的知识点跟多的传播。我们的教育也应该注重精神的传承,“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给青年教师更多的技能培训,给学生更多的精神指引。
2以健康的教育生态提升立德树人的成效
教育活动是大学最重要最根本的活动,教育也是师范院校的安身立命之本。师范院校的教育影响的不单单是每一届在校大学生,更加影响着中国的基础教育,影响着国家一批又一批未来的生力军。因此我们作为师范类高校,在立德树人上千万马虎不得。
我校拥有工程中心,信息化平台,国际化平台,一批教育名师等各类教育资源,也取得了国家级省级的各项教学成果奖等优异的成绩,培养了一批中小学优秀教师。但是我们的华师品牌还需要更强,教育资源网络还需要更广和教育生态还要更加完善。通过建立健康的教育生态,将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课堂教育与实践教育,学校教育与继续教育有机的结合起来。
要有健康的教育生态,就要摆正教育与科研的关系。例如所谓“重科学,轻教学”就是没有理顺教育与科研的关系。为何每个大学老师都不只是教书还要做科研,是真的因为“重科学,轻教学”吗?不是的。因为科研与教育是紧密联系的一个整体。教育理论的提高需要科研,手段的改革需要科研,教育内容的更新也需要科研。科研的目的正是为了更好的从事教育。将科学成果如何应用到教育中去,如果用科研的发现来指导和提升教育,是我们要思考的事情。
3以良好的学术生态促进科研水平的提高
良好的自然生态可以促进动植物的和谐生存和发展,同样的良好的学术生态必将带来更快的科研水平提升。一个好的学术生态就要有好的学术评价体系,目前国家正在提倡破“四唯”。“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这些现象的背后,体现的是学术动机的不纯正,是对学术初衷的迷失。习总书记指出:“广大科技工作者要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把科技成果应用在实现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科研方向千万个,科研初心只一个——服务国家和社会;学术考核千万条,核心评价只一条——有没有为国家和社会做出贡献。
作为高校教师,既是科技工作者又是人民教师,我们理应担起科研与教育的双重使命。在高校里,科研和教育始终是环环相扣的,我们不能一味地追求高水平的论文、各类头衔和奖项,而应该审视我们的科研为教育、为立德树人做了哪些贡献。立德树人和人才培养理应作为高校老师们科研评价的标准之一。在一个良好的学术生态里,应该鼓励能更多的启发学生的科研,鼓励能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科研,鼓励能树立学生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的科研,鼓励能为社会科学普及做出贡献的科研。
今年,我们错过了华师的梅花,错过了华师的桃花,但我们可能不会错过华师的芍药和牡丹。“十三五”收官之年或许让我们遇到了一些困难,但它不会影响我们“十四五”一心向前的决心。祝愿华师越来越好!
(编辑 李祎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