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子遗传学研究组
招生学科:遗传学、生化与分子生物学
研究方向:植物发育的调控机制、棉纤维品质的分子改良、重要农作物抗逆及其分子机制
研究组成员:李学宝教授、许文亮教授、任峰副教授、郑勇副教授、黄耿青副教授、李登弟副教授、李扬讲师
研究组概况:
分子遗传学实验室拥有良好仪器设备等硬件条件,主要从事植物分子遗传研究。实验室学术氛围浓厚,科研环境优越,所从事的研究课题既处在科学前沿,也结合应用实践。
实验室先后承担国家863计划、973计划、重大专项、重点研发计划和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课题,目前在研项目10多项,总经费900余万元。近年来在Plant Cell等著名植物学期刊上发表了一系列学术论文,在国内外具有良好的学术声誉和影响。
分子遗传学实验室有浓厚的学术氛围,能够为研究生提供优越的学习条件和科研环境。每年招收5-8名硕士研究生(成绩优异者可直接硕博连读)。为保障研究生安心学习,除学校发放的奖学金和助学金外,实验室还给所有研究生提供一定的科研津贴:硕士研究生每年9000–15000元,博士研究生每年18000–40000元,欢迎对本实验室科研工作感兴趣的考生报考。
传粉生物学研究组
黄双全教授
黄双全以通讯作者发表的部分封面文章(2016年以来)
招生学科:植物学、生态学
研究方向:花的进化与生态学、生物多样性科学、进化生物学
研究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面上项目、科协青年托举人才等
研究组成员:黄双全教授、孙士国副教授、熊英泽博士、童泽宇副教授
研究组概况:
力图阐明自然界千姿百态的花是如何演化而来;从植物与传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探讨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开花植物能够共存的原因。探究生物多样性形成与维持的机制,为农林业生产和生态保护服务。争取发表一系列有长期影响的研究工作。
指导的研究生以第一作者在进化与生态学领域的国际主流刊物Current Biology、American Naturalist、Ecology、Evolution、Proceedings B(英国皇家协会会刊)、New Phytologist等发表多篇论文;研究工作曾被《Science》在线报道、BBC科学新闻报道、《Current Biology》专文介绍和评论、F1000推荐等。
支撑平台条件:
华中师范大学新莆京游戏大厅官方入口建成了实验共享平台;2014年成立进化与生态学研究所。
2014年成立华中师范大学云南香格里拉高山植物园野外生物学研究站。教育部同意建设香格里拉生物学野外基地。
欢迎有志于进化、生态学研究的大三同学,暑假期间到香格里拉开展生物学野外实习,黄双全教授实验室提供全程资助。
植物生理与分子生物学研究组
研究方向:蓝藻适应环境的生理与分子机制:水体生境中蓝藻的光合固碳与种群适应机制、陆生蓝藻的光合作用及其资源利用。
研究组概况:
拥有优良的蓝藻生理学和分子生物学研究设施,与德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等国多家实验室保持长期合作,实验室是一个温暖的大家庭,学术氛围浓郁。
每年招收硕士生4-5人,41人已完成硕士阶段学业(16人在国内外获博士学位,11人博士在读,8人到中学就业,6人到高校和研究机构就业)。
植物功能基因组学研究组
招生学科:植物学
研究方向:逆境反应与抗逆基因的克隆及功能鉴定、逆境基因的表达调控机制
研究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央高校基本业务项目
研究组成员:施华中教授、 杨万年教授、 王奕众副教授、 金烨副教授
培养目标:快乐、有为的植物分子生物学家;学会科学思维,获得解决问题、发现问题、源头创新的能力;掌握当前植物功能基因组学研究的主要研究技术。
植物发育生物学研究组
招生学科:植物学
研究方向:高等植物受精和早期胚胎发生的分子机制
研究组概况:
本研究组以重要的粮食和经济作物玉米为单子叶模式植物,开展国际前沿的植物生殖发育的研究。2014年至今,已在国际著名杂志The Plant Cell、Current Biology、Molecular Plant等发表SCI论文8篇。
研究组与德国Universität Regensburg、TechnischeUniversität München、 武汉大学等国内外研究机构保持着长期的合作关系,为研究生提供优越的科研环境、很好的科研训练和国际前沿视野。欢迎对植物生殖发育研究感兴趣的考生报考。
神经生物学研究组
近三年代表性论文
招生学科:生理学
研究方向:动物行为的神经机制、学习和记忆的细胞和分子机制
研究课题:承担国际级、国家级和省部级研究课题,目前在研课题总经费500多万元
研究组成员:罗金红教授、廖晓梅副教授、王少辉副教授、王欣副教授、唐佳副教授、付子英副教授
研究组概况:
神经生物学研究组以蝙蝠和小鼠为主要动物模型,研究动物行为、学习和记忆的神经和分子生物学机制。研究组是人类前沿科学2019年全球性资助的15个青年课题组之一。研究组拥有国际水平的蝙蝠行为学研究、小鼠认知功能研究、在体电生理研究、细胞形态和功能学研究等平台。研究组与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德国慕尼黑大学及马克斯、普朗克鸟类学研究所等单位具有长期的合作基础。
我们热诚欢迎具有以下学科背景的“准科学家”和我们一起探索大脑的秘密:动物学、生态学、神经生物学、生理学、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等。
动物发育与免疫研究组
招生学科:动物学
研究方向:动物发育与免疫、昆虫免疫调控机理
研究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
研究组成员:王玉凤教授、王国秀教授、刘绪生教授、艾辉副教授、汪家林副教授、郑雅讲师
动物遗传与基因组学研究组
招生学科:遗传学
研究方向:人类复杂疾病的遗传与基因组学;鱼的分子遗传、免疫、发育和毒理学;表观遗传学;生物信息学与计算生物学
研究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973计划
分子与行为生态学研究组
招生学科:动物学、生态学
研究方向:两栖动物的婚配、性选择的进化和分子机制;“动物-植物-微生物”互作网络与生态系统稳定性
研究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研发计划多项
学术、教育理念:尊重、包容、勤勉、自律
昆虫病毒与昆虫分子生物学研究组
招生学科:微生物学
研究方向:昆虫病原微生物学
研究课题: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子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3项)、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1项)
研究组成员:黎路林教授,刘凯于教授,彭蓉副教授,杨勇波博士
微生物分子生物学研究组
招生学科:微生物学
研究方向:微生物-昆虫相互作用及分子机制,病原细菌致病机制,生物技术
研究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湖北省杰出青年基金等
微生物生态与技术研究组
招生学科:微生物学
研究方向:微生物组学、微生物种间相互作用、环境健康和生物质能源的新技术
研究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央高校基本业务项目
微生物定量与合成生物学研究组
研究方向:细菌蛋白质翻译效率的定量生物学研究、细菌在逆境胁迫下的生长生理研究、微生物生长速率的内在限制性原则研究、细胞周期与细胞大小调控研究、抗生素耐药性调控机制研究
研究组概况:
本实验室研究方向为微生物定量与合成生物学。主要研究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细胞的生长生理与蛋白质翻译效率、基因表达调控网络以及信号转导途径之间的定量关系,旨在从整体系统角度来理解 细菌生长的设计原理以及其对各种环境的响应。
课题组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两项,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国际一流杂志Nature Microbiology, Molecular Systems Biology, Nucleic acids Res, mBio, Chemical Commun, Critical Rev Microbiol等发表SCI论文多篇。
环境生物医学研究组
招生学科:生化与分子生物学
研究方向:人类环境相关疾病导向性,分子生物学/分子毒理学研究
研究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项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项目
科研进展:近5年来在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Nanoscale、Achives of Toxicology、Toxicology、Toxicological Sciences、Food and Chemical Toxicology、Environmental Pollution等本领域知名SCI期刊已发表50多篇高水平研究论文。
结构生物学研究组
招生学科:遗传学、生化与分子生物学
研究方向:结构生物学,表观遗传/遗传学,病理学,药物设计和筛选
研究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
研究组成员:闵金荣教授、祁超教授、杨继红教授、刘珂副教授、刘金林讲师
蛋白质组学与生物质谱研究组
招生学科:生化与分子生物学
研究方向:生物质谱方法开发、蛋白质复合物进化与功能、蛋白质组
研究组成员:万翠红教授,汪兵讲师
研究组概况:蛋白质组学与生物质谱研究组主要从事蛋白质组学与生物质谱分析方法研究,包括大规模蛋白质复合物鉴定、质谱数据分析、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分析、蛋白质翻译后修饰等。主要分子进化相关研究,在大尺度、多物种层面进行蛋白质复合物比对。欢迎青年教师、博士后和研究生加入。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研究组
招生学科:生化与分子生物学
研究方向:环境微生物、基因工程和应用酶学研究
研究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
研究组成员:杨洋教授、熊丽副教授、耿辉副教授、袁永泽副教授
环境生物技术研究组
招生学科:水生生物学、生态学、环境科学
研究方向:水环境污染物的生物修复、水生态系统退化与恢复
研究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十二五”水专项课题
植物资源与湿地生态研究组
招生学科:植物学、生态学
研究方向:植物资源、植物生态、植物系统分类、生物多样性
研究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
科学教育研究组
招生学科:生物学课程与教学论、学科教学(生物)
研究方向:科学课程与教学论,生物学课程与教学论;科学教育;生物学教育;科学/生物教师教育(含师范教育及职后教育);环境教育;网络课程资源建设,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